中式金融模式與創新
2015年4月,天津、福建、廣東新設的三個自貿試驗區相繼正式掛牌,此舉意味著中國逐步構筑起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世界的全球貿易網絡。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黨和國家四代領導人的勵精圖治,如今的中國,已超越歐盟、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借助自貿區戰略,中國將向全世界勾勒出一副更為宏遠的圖景,以重塑全球貿易格局為契機,制定出遠大的戰略目標:致力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筆者認為,要實現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目標,金融模式的創新首當其沖,如何突破傳統的金融格局,建立適宜中國國情的金融模式,則成為當下中國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三十多年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地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綱領。在綱領的指導下,中國以開放的心態引進西方先進的金融模式,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改良,歷經三十多年艱苦卓絕的奮斗,昔日一窮二白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獨特的歷史傳統與文化沉淀決定了中國必然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自2011年以來,“文化強國”成為中國制定的宏觀戰略。這種戰略在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定義“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13年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思路的提出后,顯得愈加具體。文化的復興必將帶動整個國家金融模式與結構的變化,催生出新的金融業態。筆者欣喜地看到,近年來,中國特色的金融模式——中式金融的格局正逐漸形成。
當前世界影響最廣泛的金融模式,無疑是席卷歐美的“華爾街模式”?!叭A爾街模式”根植于近代的歐美文化體系,是兩百多年前“美國夢”的背景下衍生出的金融產物。作為世界經濟的風向標,“華爾街模式”是歐美精英文化的象征,他們講究個性張揚、崇尚享樂主義,消費成為人們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成為體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尺度。在這一背景下,華爾街的金融機構主要面向精英階層和投資機構,而面向社會中低階層的服務則非常有限,原因在于其在傳統業務上以承受較低的風險獲取較高的利潤,從而對中低階層缺乏足夠的服務動力。
與大部分的歐美國家一樣,中國在近三十年來一直沿用“華爾街模式”的金融體系?!叭A爾街模式”占據全球金融的主導地位,其優越性毋庸置疑,筆者認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華爾街模式”仍會是主導全球的經濟常態。然而,中國獨特的歷史、人文、體制土壤,決定了中國不能照搬歐美的金融模式,要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中國必須在借鑒“華爾街模式”的先進經驗上,去粕存精,建立起更適宜中國國情的金融模式。
相比歐美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建立在儒、釋、道三教的基礎上,有著更為厚重的人文底蘊。中國人勤勞、內斂、含蓄的特質決定了中式金融必須建立在“接地氣”的根基之上,即中式金融必須服務于廣大的平民百姓,這與華爾街的“精英文化”形成鮮明的反差。根據證交所的數字模型進行保守估算,中國股市的散戶比例已達到了65%~70%,如此規模的散戶自發涌入金融市場,這在全球范圍內都前所未見。近年來,“中國大媽”抄底黃金做空股市,鏖戰金融市場的新聞屢見于各大媒體的財經頭條,產生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 P2P網貸、眾籌、直銷銀行、開放式基金等新生事物,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力量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這一切無不突顯中式金融的獨特魅力與巨大潛力。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明確指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普惠金融的概念首次出現在中央正式文件中。長期以來,我國的金融服務存在比較高的門檻,金融行業的服務范疇未能有效延伸覆蓋到占大多數群體的平民百姓中。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一種能有效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生態模式,正悄然成為當前中國金融改革的主導方向。中國打破傳統“華爾街模式”精英化的禁錮,將金融融入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這種大膽的金融改革提法在全球范圍內,都尚屬首創。
中式金融與“華爾街模式”的差異化,不僅僅體現是金融形態上,更體現在東方國度與歐美國家迥異的文化土壤上。相比于“華爾街模式”的虛擬與泡沫,中式金融最大的特點,在于它有著堅實的載體,即是中國傳統文化沉淀的實物基礎。在這基礎上,中式金融模式彰顯出幾大優勢特點:
一、打破虛擬化格局,形成風險保障
“華爾街模式”下,通過各種杠桿交易設計出的金融衍生品紛繁復雜,但是風險也是難以想象的。過去幾年,華爾街的杠桿比率快速提升,據瑞士銀行的數據,美林的杠桿率從2003年的15倍飆升至去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率攀升至33倍,高盛也達到28倍,而杠桿的誘惑下,所有風險將轉嫁給銀行和實體經濟。對于投行來說,過度依賴杠桿是其遭受毀滅性打擊的前提。在市場繁榮之時,借款會幫助公司實現高收益,但市場逆轉后,大規模的沖銷將引起投資者對華爾街喪失信心,危機不可避免。
中國人內斂、務實的特性,決定了中式金融必定要有相應的實物載體作支撐。而各式各樣的實物中,皆承載著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中國的青銅器、陶瓷、絲綢、刺繡、漆器、玉器、琺瑯、金銀制品、古典家具和各種雕塑藝術品,相繼取得輝煌成就。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充分反映了中國工藝美術的高度發展和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響。
筆者認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濃縮,紅木是承載中式金融的最佳載體之一。紅木是當今世界上最優質的木材,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在供需關系的市場規律影響下,價值將越來越高。加上附加其上,傳承千年的工藝技巧和文化內涵,使紅木家具及藝術品具備著高昂的價格,與難以想象的投資前景。以紅木等中國傳統文化的沉淀作為實物支撐,中式金融將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評估體系,和風險防控體系,利于突破“華爾街模式”風險難控的困局。
二、承載中國傳統文化,傳遞社會正能量
傳統的“華爾街模式”是物質文明的高度濃縮與體現,但是在精神文化上卻有所缺失,不可避免地出現貪婪、背叛、爾虞我詐、精心算計等狀況,久而久之,容易淪為投機、權力與欲望啟動的金錢游戲。中國的傳統文化則更注重道德精神與君子人格,中式金融在形成的過程中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文化、品位為其核心,弘揚正直、進取、向上的正能量,以公平、公正、公開的方式逐步完善、健全其金融體制。
五千多年來的歲月沉淀,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力量源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既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根基,也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撐。中式金融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人文氣息,在創新中式金融模式的同時,也將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作出積極貢獻,為我們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激發了全社會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華民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重要一員。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民族自信心。中式金融模式的成功,將進一步促進中華民族自信心,讓我們堅定信念,走社會主義特色的康莊大道。
三、服務實體經濟,實現消費中投資
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式金融模式將承載著創新產品形態,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歷史使命。減少金融杠桿,更多地為實體經濟提供與之需求相匹配的長期資本、股權資本,這不僅僅是中國以實體經濟為本的經濟特征決定的,同時也是一切發展中國家金融安全的客觀要求。
傳統的上市模式,是向投資者增發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業發展資金的過程。股票作為一種虛擬的物品,缺乏實物的支撐。如果股市流動性較好,資金期限即無所謂長短。然而一旦市場發生極端性情況,股市流動性立即消失,虛高的股值,以及杠桿都會變成市場惡性循環的主要動力。中式金融倡導的上市模式,將以實物作為載體,每一份股權背后都對應著相應的實物份額,破解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難以共存的困局,輔助實體企業更好地融資,利于線下實業資本的形成,由此促進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并行發展。
在實物支撐的基礎上,中式金融鼓勵投資者在消費中投資,在品位文化中實現財富增值。有別于房地產、汽車等消耗品,中式金融的載體是帶有濃厚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物品。例如紅木古典家具,在長期使用過程中,人們把玩、擦拭、使用頻繁而形成包漿。這種包漿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可謂越用越值錢。
中式金融獨具魅力之處,還在于它在融資租賃領域內的價值——實物與資金間的可變換性。投資者在需要資金的情況下,可通過中式金融的獨有渠道將對應的實物迅速轉變為等額的資金,這將有效地解決了辦公室短租及投資者資金回籠等實際難題,實現實物資產所有權的自由轉換。
值得關注的是,在國家政策的影響下,融資租賃業受到了業界的廣泛關注。2015年8月,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加快融資租賃和金融租賃行業發展的措施,更好服務實體經濟。9月7日,國務院正式下發了《關于加快融資租賃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此舉將進一步促進中式金融模式的完善與發展。
四、普惠大眾群體,將金融融入日常生活
在新技術、政府放松管制、金融機構創新活力增強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近年來,中國的金融機構和業務均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P2P借貸平臺等新型金融業態得到長足發展,涌現出一批代表性的金融服務模式。中式金融在普惠大眾,影響民生上的價值顯得愈加重要。
對于缺乏信用或物質擔保和風險管理難度大的金融服務風險往往較大。當然,其中也不乏金融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因素,但是社會中低階層長期以來無法獲得金融服務的根本,還在于自身的信用評價困難以及風險的不確定性。筆者認為,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很難實現普惠金融的偉大目標,而中式金融的文化屬性,有助于創新經營服務模式和技術手段,使得新的模式能夠給社會上所有的階層和群體提供金融服務。中式金融模式以實物為支撐,以投資為導向,將涵蓋各種靈活的金融投資領域。平臺自身具有投資門檻低的特點,這樣就為中小微企業、普通個人提供了機會,使得小微企業和社會中低收入人群能夠獲得更便捷的金融服務,使人人都可以享受到有保障的金融福利。中式金融的出現,對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多樣化、可持續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前,中式金融在探索中前進,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新思維、新觀點、新產品不斷涌現,P2P網貸、眾籌、直銷銀行、互聯網支付等模式層出不窮,極大改變了傳統金融格局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新生事物的發展必定會經過一個逐步調整、臻于完善的過程。中式金融在前行的道路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很多問題——近年來,形形色色的文交所不斷涌現,郵幣卡市場呈井噴式發展,繁華的背后存在著惡炒、非理性的畸形現象。筆者認為,這些都是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常態現象。面對這一切,我們無須視之如洪水猛獸而避之拒之,更應積極響應黨和政府“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的號召,發揮政府引導和監管作用,同時對金融投資者的投資行為進行合理的引導,建立完善的權益保護機制,加強對金融投資者的保護,把新事物的成長引向健康的軌道上,推動中式金融市場的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未來的中式金融,將會是一種更加包容、多元化的金融體系。筆者堅信,在不久的未來,中式金融將與歐美的“華爾街模式”,成為世界金融市場格局中最主流的兩種金融模式。二者既有眾多相似之處,又體現了各自特色的文化內涵,在全球金融領域創新發展中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為新型的模式,我們在中式金融探索與發展的過程中,更應堅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促使中式金融模式步入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更好地發揮中式金融在服務社會實體經濟中的作用。